时间:2023-4-23来源:本站原创 作者:佚名 点击: 61 次
如何确定白癜风病因 https://m-mip.39.net/disease/mipso_7292977.html

五代藩镇之态势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,是历代公认的乱世,从公元年唐朝灭亡始,至公元年北宋王朝建止,共计五十三年时间,前后有五个王朝交替出现,史称五代。与此同时,南方及今山西北部先后出现了十个割据性政权,是为十国。十国的建立与最后灭亡,时间要比北方的五代还要长一些。

五代时期的政治中心己从关中转移到中原地区,先后以洛阳与汁梁为国都,长安己经沦落为西北的一个方镇,故河中镇不再属于近敬方镇,对其政治地位而言,明显地被边缘化了。但是由于其所在的地理位置没有变化,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没有变化,与北方其他方镇比较,仍为比较重要的方镇。

梁晋争衡中的河中镇

自唐昭宗天复元年始,河中镇(当时称护国军)节度使一直由朱全忠兼任,直到唐朝灭亡,后梁建立为止。至天枯元年四月,朱全忠己决定要昭宗迁都洛阳,以便其就近控制皇帝,但是仍在这年四月,仍旧要求昭宗让自己兼任此镇节帅,至于这么做的原因,胡三省说法只解释了表面现象,对其一直兼任河中节帅背后的原因没有说明。

尽管昭宗迁都后河中就不再是近歌方镇,但其制约河东李克用的作用仍然存在,这就是朱全忠始终坚持亲自兼任河中节帅的根本原因。朱全忠原兼的四镇中有忠武而无天平,张全义既然以河南尹兼忠武节度使,于是朱全忠便要求再将天平镇纳入四镇中,仍由自己兼任。这时唐昭宗已经被害,所以这次任命由唐哀帝下达。

朱全忠前后数次兼四镇节度使,始终不变的便是宣武与河中两镇,前者为其起家之镇,后者之所以不变,主要就是因为对付河东李克用之故。由于朱全忠不可能常驻河中,朱友裕为朱全忠长子,其调任华州后,张存敬为朱全忠部下亲信大将。这些情况的出现说明河中镇在这一时期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,成为朱全忠必须要控制的一个重要藩镇。

在这一时期凡关中地区有事,朱全忠如出兵,就一定会命河中军参加。如天复元年三月,朱全忠命大将氏叔琼进攻河东李克用,数路并进,张文恭自磁州出发,葛从周入自土门,张归厚入自马岭,王处直入自飞狐,权知晋州侯言以慈、爆、晋、绛兵入自阴地,声势浩大,连下沁州、泽州、潞州等地,并进围太原,太原几乎不守。此次出兵侯言所率之军,即为河中军。

这年十月,宰相崔胤与宦官韩全诲等争权,崔胤以朱全忠为后盾,韩全诲等以凤翔李茂贞为后援。韩全诲欲将昭宗劫往凤翔,投靠李茂贞,而朱全忠表请昭宗幸河中。十一月,李茂贞命其将李继药等勒兵长安,强迫昭宗迁往凤翔,从同州直趋凤翔,这七万军队中就包括了河中兵。

天裕元年八月,朱全忠拭唐昭宗,另立唐哀帝为帝。消息传到昭义军,时任节度使的丁会虽为朱全忠大将,然心怀忠义,遂以潞州降于李克用,克用命其将李嗣昭为昭义留后。朱全忠自然不愿坐看潞州失于晋,不久遂派军队包围了潞州,于其周修筑夹寨,日夜攻打。开平二年李克用病死,其子李存助继晋王位,利用梁军松懈之机,率大军南下,攻破夹寨,解了潞州之围。晋守住了潞州,虽然可以南下入中原,但道路崎岖,远不如经河中蒲津桥便利,故此后晋军多次进攻河中,均没有得手。

开平三年五月,刘知俊袭取华州,约晋王李存助攻晋、绛,不克而去。八月,李茂贞遣军进攻灵、夏二州,又约晋王攻晋、绛,可知晋王始终不忘夺取河中,因为只有夺取了河中,整个河东道的形势才能稳固。

后梁取代唐朝后,首位担任护国军节度使的是朱友谦,其从后梁开平元年至后唐明宗天成元年,一直充任此职,将近二十年。朱友谦原名朱简,梁太祖诸子皆以“友”字相连,故朱友谦一直以朱全忠养子自居。后梁建立后,遂以其为河中节度使,封冀王,这也是梁太祖对河中重视的表现。乾化二年六月,梁太祖被其子朱友硅所拭,友硅称帝,命朱友谦入朝觑见,友谦借口不赴。但是朱友谦并没有因为庄宗的拔刀相助归顺,尽管如此,晋王仍然不弃不离。

天枯十七年,即后梁贞明六年,朱友谦擅自攻取河中邻近的同州,向梁末帝请求授与其子节帅,被拒绝,遂转向庄宗求取,自此河中遂归于晋。后梁自然不甘以失去河中,于是派大将刘都、尹皓进攻同州,朱友谦向晋王求救,庄宗即晋王,此时尚未称帝。朱友谦乘晋军大胜之机,仍不忘继续扩展地盘,当时的藩镇的确大小不一,温昭图的静胜军仅有一州二县之地。温昭图后迁匡国节度使,镇许昌。崇州亦未被朱友谦攻下。

此后,晋移兵进攻河北地区,与后梁在这一地区展开了一系列大战,而河北也成为晋最终灭亡后梁的基地。在这种形势下河中地区的重要性自然也随之下降了。

后唐建立后,朱友谦于同光元年十一月入洛阳朝见皇帝,后唐庄宗“与之宴,宠锡无算”,赐姓名李继麟,“命继岌兄事之”。李继岌为庄宗之亲子。唐庄宗诸子皆以“继”字相连,赐朱友谦名为继麟,己将其视为子侄辈了,只是因为其年长,故命继岌以兄事之。从朱简名字的前后改变的情况,可以看出五代时期收养假子风气的兴盛。

五代时期河中镇也发生了一些变化。这一时期许多藩镇实际上仅管辖一州之地,护国军就是如此,仅辖河中府一地,即蒲州。同州虽然一度隶属于朱友谦,但他只是兼任节度使,在行政区划上属于另一方镇,即忠武军。河中的这种情况早在后梁时期已是如此,这里的“帝”指梁太祖朱晃(其称帝后改名晃),晋、绛二州在唐代时隶属于河中,朱友谦既称其为河东边地,可知早在这之前,就己经从河中镇治下划了出去,至于何时划出则不得而知。

后唐同光时,朱友谦请求将慈、爆依旧归于河中,被庄宗拒绝,说明这两个原属河中的州也早被划出去了。唐庄宗为了安抚朱友谦,同意将绛州归属之。说明在后唐时期,两池盐政也一度收归中央,至后唐同光末又归于河中镇。然而朱令德所任的不再是先前的同州节度使(即忠武军),而是遂州,其另一子朱令锡则为许州节度使,这两州前者治今四川遂宁市;后者治今河南许昌市,皆不与河中接壤。可见五代时期对落镇防范之严,即使深受皇帝恩宠,也要分而治之。

同光末年,庄宗宠信宦官、伶人,他们频频干预国政,人皆畏之。于是四方诸侯皆问其大行贿赂,也有人向朱友谦索赂,朱友谦己经将河中两池盐政收归己管,人皆知此职所入丰厚,却又哭穷,不愿多出钱财,引来祸患乃是不可避免的。同光四年正月,朱友谦入京欲向庄宗当面陈情,庄宗遂移其任滑州节度使。至此,朱友谦全家被诛杀殆尽,河中镇结束了由朱友谦一人独占的局面。

河中镇地位的变化

河中镇地位之变化,首先反映在辖区的缩小上。众所周知,河中镇设置前期,一度辖地七州,地跨今秦、晋、豫三省,又以蒲州为河中府,在全国的藩镇中地位崇高,为维护关中地区的安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。一直到唐朝末期,由梁王朱全忠长期兼任节度使,尽管是出于制约唐廷,对付河东李克用的需要,然其地位在诸镇中仍然较高。

进入五代时期以后,辖地日缩,已经沦为普通藩镇。后梁与后唐时期的河中镇辖区情况,前面己有论述,此后诸朝的情况,据有人研究,后晋、后汉、后周时期均仅辖河中府、绛州等二州之地。总的来看,五代时期的河中镇辖地或为一州,或为二州之地,与唐代的情况相比,无疑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

在唐五代时期,藩镇的实力与辖区的大小直接相关,因为所拥有的经济实力完全来自于税收,辖区大则税源广,财力丰厚,可以养更多的军队。辖区大则人户多,人户多则兵源广,可以组建更多的军队。故这一时期的藩镇无不重视扩大辖区,壮大实力。尽管在唐代己有削减藩镇支郡的措施,以达到削弱其实力的目的,但采取措施的范围不大,涉及的藩镇不多,故极少见到只有一州的藩镇出现。五代时期则扩大了削藩的范围,使许多强大的藩镇沦为只有一二州的普通藩镇。

以强大的魏博镇为例,后晋天福三年,分其为四镇,再如河东道,在唐代置有三镇,即河东、河中、昭义,后来又增加到五镇,至五代时期则进一步增为八镇,从而大大地减少了各镇的支郡。对一些本来不大的藩镇,也不放过,进一步进行分割,如割天平镇所辖的曹州,置威信军;割忠武镇的陈州,置镇安军。于是便出现了许多一州为一镇的现象,如忠武军(同州)、感化军(华州)、静胜军(崇州)、保胜军(陇州)、建雄军(晋州)、永安军(府州)等。河中镇的情况只不过是其中一例而已。

从节度使的任职情况看,在后唐统治时期,朱友谦之后任护国节度使的是:李存霸、李存握、李从坷、索自通、安重诲、李从璋、安彦威、韩昭)散等八人。其中存霸、存握、从坷、从璋等皆为皇族,安重诲、韩昭胤为宰相、枢密使,安彦威在任职前为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,为禁军统帅之一,可见在后唐时期仍然对河中镇非常重视,故任节度使者多为皇室子弟或朝廷重臣。其中安重诲在后唐明宗时“专权用事”,是朝中最有权势的大臣,但是自此以后的情况便每况愈下,不复出现后唐时期的这一盛况。

这一时期的河中镇,任节度使者任期都十分短暂,从天成元年正月至天福元年十一月,这八任节度使,除李存握未到任外,平均每任仅1.5年,说明后唐时期节帅移镇更加频繁。这种情况与朱友谦任职河中己大不相同,朱友谦之所以能长期任职于一镇,主要原因在于当时处于梁晋争衡的阶段,梁晋双方皆有意巩固对河中的控制,所以对朱友谦采取了姑息的态度,朱友谦之后这种形势己不复存在,故以对待寻常方镇的政策对待之。

后晋时期充任河中节度使者共有五个人,即安审信、康福、安审琦、侯益、宋彦药等,时间从天福元年至开运三年,共计十一年时间,平均任期为2.2年。后汉时期任河中节度使者,共计四人,即赵匡赞、白文坷、李守贞、雇彦坷,时间从天福十二年至广顺元年七月,共计三年时间,其中白文坷未往任,平均每任一年。

后周时期任河中节度使者四人,即王景、王彦超、王仁镐、张铎等,时间从广顺元年八月至显德六年,共计八年时间,平均每任只有二年时间。之所以截止到显德六年,因为显德七年正月,赵匡胤就篡夺了后周政权,建立了北宋王朝。

从河中镇的情况可以明显地看出,其节度使的任期是越来越短了,当然这种现象并非河中一地如此,整个中原王朝无不如此,缩短节帅任期己经成为这一历史时期削藩的一种手段。甚至有不少节帅任期仅仅数月之久,便被取代,当然也有到任不久即卒于镇的现象。比如赵在礼,从天成元年任滑州节度使起,至丁未卒,二十年间“历十余镇”,平均每任二年。可见移镇之频繁。

自后晋以来的历朝河中节帅,其地位己与梁、唐时期大不相同,不仅没有皇族贵胃,枢密使、宰相等朝廷大员出现,甚至还有一些少数民族之人,乃至于目不识丁者。如安审信,“世为沙陀部偏将”,本人振武牙将出身,因追随石敬塘太原起兵,逐渐升任为节度使。

再如康福,蔚州胡人,遂任其小马坊使。唐明宗初起兵,缺少马匹,获康福所牧数千匹,因而得以抢先进入汁州,因而得以升迁。再如赵匡赞,本为牙内都校,其父赵延寿投靠契丹,欲想得到契丹的支持而当上皇帝,是一位臭名昭著的历史人物。因此之故,契丹灭亡后晋后,遂授赵匡赞为河中节度使。由于契丹在中原立足未稳,很快就撤出边塞,故赵匡赞在河中任上仅仅数月之久。王景,少为群盗,投军渐升为军校,后升为沧州、凤翔、秦州、河中等镇节度使,新旧《五代史》无传,亦未见其立有显勋。

这一时期河中的其他节度使情况大体与上述诸人相同,既无出身于显赫的大族,亦无建有大功的著名将帅,甚至连善于治理的能吏都没有,这一切都说明河中镇在这一时期的地位已经大大地下降了。在中原诸朝执政者心目中,其不过是节帅的迁转之阶,故能臣猛将是不屑于派到这里任职的。

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  • 网站首页
  • 网站地图
  • 发布优势
  • 广告合作
  • 版权申明
  • 服务条款
  • Copyright (c) @2012 - 2020



    提醒您: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